七个视角,思考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发出伟大宣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的赶考之路,怎么看?怎么办?这七个视角有启发: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2021年4月26日拍摄的西柏坡纪念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01
紧跟新赶考之路的领路人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和人民的领路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毅果敢、指挥若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在逆势中取胜势,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抵御了一个又一个风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要紧跟领路人。感情上更深刻认同,思想上进一步紧随,政治上更加忠诚,行动上更坚定捍卫,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定有力的行动上。
02
领悟新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的赶考之路明确了行动指南。
要坚持真学促深化、真信促消化、真用促转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照亮新的赶考之路。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伟大复兴”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03
紧扣新赶考之路的奋斗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伟大主题具有宏大深远的内涵意境,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伟大复兴的主题还在铺展,迈向“强起来”这场大考还在继续,我们要以新的奋斗和创造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辉煌历史。
04
夯实新赶考之路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根基。
新赶考路上,要健全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打牢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准确把握新的实践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巩固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不断创造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戏剧与舞蹈《破晓》,再现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彰显新赶考之路的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破译我们党百年功业承前启后、千秋伟业继往开来的基因密码,为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其蕴含的思想伟力和共产党人的独特品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不断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固本培元、昂扬斗志、砥砺品格、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战胜新赶考之路的风险挑战
新的赶考之路既充满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风险挑战。百年变局和百年疫情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可以预见,我们面临的各种挑战是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赶考”,就意味着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经受重大考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胸怀“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在新赶考之路上奋楫笃行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总结了我们党第一个百年成功的奥秘,明确了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成功的关键,激励全党奋楫扬帆、笃定前行。
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准确把握实践要求,奋力拼搏、全心奉献,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求是网
责编:徐宙超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